有近一半的用户,即使看到了活动,但没有真的“看见”,造成非常可怕的流量浪费。
现象1:做打折促销活动,但是没多少人参加。
现象2:拉新活动没拉到新用户。
现象3:广告投出去了没见到效果。
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常常会碰到的情况。那么请回忆下,你遇到这类现象时候都会怎么想?你是否认同下面这句话:
效果差,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活动不行、文案不行、或者产品本身就不行。如果这就是你内心的想法,那么一军觉得你很有必要看完今天的文章,因为你彻底忽略了“用户失明现象”。

1.用户“失明”率高达50%
什么是“用户失明现象”?
举个例子:你和朋友约了吃饭,聊天聊得很起劲,服务员不知何时就把菜都上完了。这个时候,你能回想起来服务员总共来了几次,来了几个人,什么时候来的吗?如果不能,那么就是出现了“失明现象”:虽然看到了,但是没有注意到。也可以理解为“视而不见”。
针对这个现象的存在,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品牌的实验。1999年,Simons和Chabris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,让被测试者们观看一则短视频。视频中有黑、白两支篮球队在互相传球,受试者的唯一任务是:统计白队总共传球次数(不需要统计黑队)。
但是这其实是个伪任务,心理学家真正要测试的另有玄机:视频中期,有一个假扮成大猩猩的人混进队伍中,对着镜头捶胸,在视频中停留了9秒,然后才离开。按理来说,如此显眼的黑猩猩,应该没人看不到。其结果却是,在测试结束后的询问中,将近一半的人表示没有看到这只黑猩猩,让人大跌眼镜。
最终,通过追踪实验对象目光转动痕迹的眼动仪测量结果显示,那些说没看到或是说不可能有黑猩猩的人,大多数目光也曾停留在它身上——他们“看到”了大猩猩,却没能真的“看见”。这就是品牌的“黑猩猩”试验。
实验证明了:即使是非常明显的信息,也可能会被我们漏掉。
 
“黑猩猩”实验后来被重复做过好几次,每次结果都大同小异。实验证明了,“用户失明”现象的概率约为50%。如果将这个概率应用于产品,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用户,即使看到了活动,但没有真的“看见”。这是非常可怕的流量浪费。
2.四个技巧降低“失明”率
多数时候,我们的注意力是由大脑自动分配的。大脑分配规则是:是否需要。这就产生了一个漏洞——大脑认为需要的信息,不一定我们真的需要。换个说法,只要信息能被大脑判断为有需要,就可以此获得注意力。接下来,我们看看哪些信息会被大脑认为是需要的?
一共有4种,这4种信息都是在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,能够帮助到人类存活下来的。因此大脑对这些信息很敏感,形成了注意力的4个原则。
1) 机会:这类信息会暗示大脑有收益的可能性。包括:有收益线索的信息、与目标有关联的信息、与预期相符的信息。
威胁:凡是被视为威胁的信息,天生会获得关注。包括:危险的信息、有损失线索的信息、引起疑惑的信息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信息必须是真实的,不是虚假的标题党,否则用户以后就会刻意减少关注度。
1) 打破规则:规则和规律性都有助于人类稳定,因此,如果规则被打破,会让我们警惕起来。包括:发生变化的信息、不符合预期的信息、不可预测的信息、引起混乱的信息、奇特的信息(少见、新奇)。
强调:如果信息被强调了,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。包括:有对比差异的信息、重复出现的信息、关注度高的信息、设计强化的信息(加粗、加大、位置醒目等等)、语言强化、肢体语言强化。
这四个注意力原则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叠加使用。利用这些元素规则来包装关键信息,就可以引导用户关注到它们,从而减少在关键信息上出现“用户失明现象”。
3.学以致用
如今互联网信息爆炸,人们的注意力又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,人不可能同时注意到所有外界信息,大脑总是会有选择地注意到某个信息,过滤掉其他绝大多数的信息。

不管是运营、营销还是产品设计,或者其他领域,都不要忽略“用户失明现象”。运用二八法则,投入20%的工作量解决“用户失明现象”,就能为你带来80%的利益!